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 ……此处隐藏17492个字……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重点区别形近字识记:曰——日。
4、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5、教读难读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6、指导读文,学会停顿,读出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停顿,使学生在练读中学会读好文言文。
(1)自由练习。
(2)多种形式赛读。
(3)齐读。
设计意图: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而赛读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巩固字词,练习写字
1、指生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写字小助手”,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3、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生字,重点指导:
“矛”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是“丿”。(学生书空“矛”字,重点强调点的写法)
“盾”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学生书空)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这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要点,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注重写字指导,在交流评议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注意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
四、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1、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内容。
2、把《自相矛盾》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2、指生朗读课文。
3、导入:《自相矛盾》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自相矛盾》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加强复习,夯实所学,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根据语境联想,在小组里逐句说说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借助注释,默读思考后小组交流。
3、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呢?
4、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2)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
(3)融情练读: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让学生接龙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引导学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分别当楚人,夸夸坚固无比的盾和锋利无比的矛。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教师引导质疑。
(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
(2)出示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①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弗”的意思。
②教师相机导学: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
(3)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个中年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
(1)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不能应吗?
(2)出示句子引读: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古文。
8、指名互讲。
9、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理解文言文并不难,可以借助注释,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开联想。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通过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思考后组内汇报。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出示填空,引导背诵。
3、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誉、吾。
(2)读生字并组词。
(3)重点指导这两个字的书写。
(4)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书写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5)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予以面对面地指导。
(6)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选择重点字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加强学生间的评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轻声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使学生逐步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逐步推进。先借助注释在组内自学讨论,再由学生质疑,解决难点,紧接着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间轮流逐句讲译文和原文,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样层层推进,以点带面,保证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复述了课文。
3、学生带着“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充分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积极地表达,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