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时间:2025-08-29 21:10:08
【精】读《童年》有感

【精】读《童年》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童年》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童年》有感1

五一长假我有幸拜读了《童年》,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高尔基用这本书里的人物特性而描述了当时前苏联的社会状态。

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外祖母”了,她的善良和慈祥让高尔基铭记一生。为了更好的描写“外祖母”高尔基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故事、童话等,将“外祖母”刻画为一个善良的人,她是光明的象征。

高尔基还塑造了好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比如爱钱财的舅舅,冷酷的母亲,知识分子赫里桑夫主教,善良的茨冈等。他运用了多种比喻方法,将人物勾勒的非常传神。

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在童年时代所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正是这些事让高尔基拥有了比常人更纯洁的心灵。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没有一个人的童年是完美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磨难,而正是这些磨难才会让你更成熟、更能懂得生活的不易,才会让你珍惜现在的生活。

比起高尔基的童年,我觉得我的童年真的是太幸福了,所以我更应该学习高尔基和“外祖母”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阳光的新时代好少年。

读《童年》有感2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童年了,人美好的记忆也是从童年开始的。我最近也看了一本书《童年》。《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之一。它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劳动人民飞生活,表达了普通人的理想和希望。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阿辽沙和外祖母的形象。阿辽沙是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能辨别好坏。他的性格是在同生活中的“丑事”的战斗中在吸取周围一切美好的东西的过程中形成的。在逆境中成长,与恶环境抗争,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正直有用的人。外祖母的形象是俄国文学中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她是个勇敢、刚毅的妇女,作者通过一场火灾来表现她的勇敢和冷静。她又是一个善良、慈爱的人,总是以诚恳的态度、宽容的胸怀来对待一切坏事,因为她认为坏事是由生活的困难与贫穷导致的;她更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唱歌、跳舞、讲故事。这一切都对阿辽沙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祖孙情深,感人至及。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流下了感人的泪水。

看完了这本书,我便在仔细回想自己的现在、过去发生的美好事情。我想: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天天都有“佣人”陪着你、关心你,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阿辽沙却在父亲去世,只有母亲、外祖母给予他爱的情况下茁壮成长着,但其他外公、舅舅的打骂、欺辱下过着日子,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勇敢地存活了下去。如果是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会不会早就已经自杀,对这个世界连一点好奇心也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啊!《童年》真的对于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给予我了许多人生哲理与做人的方法。

读《童年》有感3

这个暑假,我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的故事。

在那个充满黑暗和不公的时代里,阿廖沙的外祖父认为他父母两个是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使阿廖沙过早地失去了父亲,也导致了阿廖沙的母亲因失去了丈夫而终日郁郁寡欢,所以,小小的阿廖沙便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再遇到不公时也只有找和蔼的外祖母倾诉。

随着父母的相继离去,小小的阿廖沙变得十分地懂事,终日小心翼翼,生怕犯一丁点儿错,天天受着外祖父严厉的斥责,得不到一丝温暖,唯一疼爱他的外祖母也经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两个舅舅也经常因为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这也给小阿廖沙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次外祖父的染色店里有个学徒仅仅因为染坏了一块布料,而被外祖父打得半死,这让小阿廖沙对外祖父充满了恐惧,而最终,因为外祖父断了他和外祖母的生活费,阿廖沙被迫和祖母以捡破烂来维持生计。困难时房客给予的帮助,使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童年》一文叙述的是以沙皇统治为背景的故事。在那个充满黑暗和不公的时代里,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存在,在那些地主的眼里有的只是“金钱”,在那些如同奴隶般人们眼里有的只是“我希望能活下去”,赤裸裸的差距让我们心惊,更让我们胆颤,一个为了那些虚无的金钱而无情地掠夺着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存希望,这如同禽兽的行径、手段让我们觉得可耻。生命是那么地脆弱,那样地无助,却被他们无情的摧残,我觉得难过,同时又十分地无奈,一丝苍凉感默然涌上心头,不仅为那些生活在最低端的人民感到难过,也同时为那些为了争逐名利而丧失人性的人感到悲哀。

《童年》中的外祖母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外祖父的无情也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冷漠。像外祖父这样的人,即使是在当今的社会里依然存在。有一些愿意为了金钱而抛弃了自己人格的人,如地沟油、染色馒头、苏丹红等等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目睹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也给这个社会造成危害与信任危机,众人皆知的“小悦悦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足以让我们深深地反思,“扶不扶”也拷问着我们的心灵。

一本《童年》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也展示了人性的伟大。也让我们明白凡事都要乐观向上,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读《童年》有感4

寒假里,我阅读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这本书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辽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并反映了十九世纪70到90年代的俄国社会风貌。

阿辽沙是一个3岁便失去了父亲的孩子。在丧父不久之后,他与母亲,外祖母搭船去投奔他在尼日尼的外祖父,他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暴躁,吝啬的人。在外祖父家,他经常受到外祖父的虐待,两个舅舅也讨厌他,所以阿辽沙过的并不快乐。母亲由于无法忍受这种生活而最终黯然离去,只有外祖母对这个形同孤儿的孩子特别怜爱,处处照顾他,护着他。阿辽沙在外祖母的爱抚下度过了一段温馨且快乐的日子,让他受伤的心灵得到恢复。阿辽沙在坎坷与磨难中一点点的成长了,直到母亲和外祖母去世,阿辽沙给狠心的外祖父赶出了家门。十一岁的阿辽沙为了生存,不得不走向社会。他饱受了屈辱,吃尽了辛苦,但他还是熬过来了。他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啊!

和阿辽沙相比。我的童年却是五彩缤纷的,是饱含着关爱的。我有父母爱,奶奶疼,他们都是那么的关心我。记得有一次,我打开电脑,想听听音乐放松一下,于是伸手打开音响。但是自从妈妈整理过房间后,音响摆放位置高了一大截,我够不着音响了。没办法,我只得爬上椅子,站在椅子上,尽最大可能伸长手臂,终于碰到了开关,把音响打开了。谁想到,我缩回手时太大意了,竟碰倒了装药的瓶子,这倒还好,可这个瓶子滚哪儿不好,偏偏滚到妈妈化妆用的眼影盒那儿,“哐当”一声把眼影盒撞到了地上眼影被摔得四分五裂,妈妈听到响声后就赶了过来, ……此处隐藏5320个字……好起来。外祖父性格暴躁,不但对手下的工人压迫剥削,甚至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辱骂斗殴也时常发生。这样一个充满着吝啬、贪婪、残暴的可怕环境,构成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但,有裂缝的地方,总是会照进来阳光。外祖母的慈祥与疼爱、好朋友“小茨冈”的乐观淳朴、老工人格里戈利的正直友好、房客“好事情”的博学多识,共同构成阿廖沙童年里的美好时光,指引他成长为一个善良又坚毅的人。

合上这本书,我内心触动很深。阿廖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依然没有被外祖父和舅舅所影响,反而拥有了更加高贵的品质——善良。这种善良,在与恶势力的斗争中萌生,在美与爱的感化下绽放。从阿廖沙的经历望向我们,生活中总是会充满困难与挫折,我们也不能被击败,要勇敢的去面对、去抵抗,保持有勇气的心,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裂缝里总是会透出阳光,所以更要有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生在美好时代的我们,享受着和平,享受着幸福,我们不但要以勇气面对困难,更要感恩身边的美好与善良!

读《童年》有感12

日前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的一角发现了许多小人书,其中就有我儿时就看过高尔基的《童年》。

我翻开书页,书中活灵活现的黑白画面和一行行宋体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从而我的思绪也随着字里行间飘忽不定 ……

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外谋生,高尔基寄住在外祖母家,由于家境穷困,高尔基只能一边上学,一边捡垃圾换钱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和鞋子,上学都是穿着他妈妈的鞋子和外祖母的棉外套,更没有书包。就连学校的神父也嫌弃他穷买不起书本,同学们都嘲笑他,可是高尔基好学不倦的精神很使我们很感动。

时隔 30 多年再来细读《童年》,两种不同的感受;儿时的我只能粗略理解书中情节,仅仅对高尔基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今天的细读,带着政治背景去更深层理解书中本意,更了解高尔基伟大的人格魅力。时下孩子正好在学习关于高尔基的课文,把这书外借回家与孩子们分享未尝不是件好事,好让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明白今天的生活幸福,珍惜幸福。感谢这书给我带来一个美好的下午。

读《童年》有感13

大家认为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我看了《童年》这本书,却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更多都是悲伤、不愉快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高尔基跟随着姥姥、母亲来到了遥远的姥爷家。姥爷十分爱生气,高尔基犯了一点小错误,姥爷就会毒打他。但是年轻幽默的小伙子伊凡为这个家添了不少快乐,可是最后,家里的两个舅舅逼迫伊凡去搬运十字架,伊凡因为力量不够而不幸地被十字架砸死······这一切,仿佛都在我的眼前展现。

读到下面,这两件事让我更加痛恨高尔基的姥爷:善良的染坊工人格里高里因为不小心让染坊着起了火而被姥爷赶走了,最后害得格里高里瞎了,不得不在街上乞讨,只有一位热心的老太太帮助他向人家求情:“行行好吧,可怜可怜这瞎子吧······”第二件事是高尔基的好朋友,高尔基家的邻居“好事情”因为经常做化学实验而被姥爷误认为他是在练巫术、破坏房屋被赶了走。离别时,好事情那双充满泪珠的双眼和依依不舍的表情让我久久不忘······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嫁走了,最后因为疾病而离开了世间,姥姥因此来到了高尔基继父的家住。姥爷认为高尔基是个没有前途的孩子,就把他赶走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理解离别的感受,让我知道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读《童年》有感14

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童年是最纯真的梦想。童年是满载糖果的船,缤纷而香甜;童年是布满贝壳的沙滩,多彩而绚丽。但高尔基的童年却是一片昏暗的天空,让人感到烦闷。

高尔基4岁时死了父亲,便与母亲在外祖父家生活,后来,母亲到别处谋生,他就跟着外祖母,外祖母深深地影响了他。可在这里,他过得并不愉快,因为外祖父与米哈伊洛、雅柯夫两位舅舅很让人讨厌。外祖父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有一次把高尔基打得生了场大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两位舅舅也一样,他们报复外祖父和高尔基的父亲,虐待自己的妻子,还害死了“小茨冈”伊凡。半盲者格里戈里说,外祖母是卡希林家最好的人,其他人他都讨厌。几乎每一天,这个家都会发生“战斗”,似乎这里从未安宁过。我从“我浑身的皮给打得又粗又硬,简直可以拿它缝手套!”这句话体会到,高尔基当时的家教很严,他外祖父脾气也很坏,也很残忍。

现在的我们多幸福呀,吃得好,穿得好,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简直是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高尔基生活得很艰难,他只上过一年学,并且靠捡垃圾来维持生活。他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我们呢,有着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钱供我们上学,我们不仅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可以尽情地玩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这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吧!

读《童年》有感15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童年》的,但我却是用颤抖的双手合上《童年》的。

那一年,阿廖沙还没长大,却被迫外出谋生了。回首童年时光,正如他自己所说,“那段生活仿佛是一个心地善良且又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严酷的童话”。谁能料到,若干年后,他由一个从黑暗小屋走出来的贫苦孩子成为文学界一颗璀璨的明珠;谁能料到,若干年后,他被世人所敬仰,名垂千古;谁能料到,正是这个“严酷的童话”孕育了他,造就了他。

我没法想象,阿廖沙是如何能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熬过童年。我只知道有个词语叫“生不如死”,用它来形容阿廖沙的感受应不过分吧。父母双亡,孤独无助,要想活着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意志!我想如果换作是今天的少年,他们之中大部分绝对受不了这种地狱般的煎熬。

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阿廖沙每日噩梦连连。他忘不了姥爷那张狰狞的面孔,忘不了两个势利和人面兽心的舅舅,忘不了狡黠伪善的老彼得……然而阿廖沙并没有染上半点浊气,迷失自己。命运强迫他早熟,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人性的丑恶。他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更明智。

我仍记得那天,当阿廖沙得知“好事儿”要被赶走的消息后,可以不顾一切地顶撞家人;可以于深夜望着“好事儿”远去的背影而泪流满面……在物质匮乏、道德沦丧的年代,在勾心斗角、自私自利的现象恣意纵横的情况下,阿廖沙义无反顾地挑起一个时代的良知,卑微渺小却弥足珍贵!

我又想到今天。这个充斥着繁华的时代,物欲横流。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父母倍加宠溺,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碎了。这些孩子甘愿做温室的花朵,一旦脱离父母这颗大树,懒惰无能等本性便暴露无遗。

他们对钱的欲望极大,总是向父母大把大把地要钱,再大把大把花钱;他们可以向同学大肆炫富,可以对父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可以学习无能但“赚钱”有方。对于富家子弟来说,钱就像金子堆在金子上,哗啦哗啦地流……

别林斯基曾说过,苦难是人生的第一所大学。高尔基在这所大学中跌爬滚打,最终铸成了铮铮铁汉,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今天的孩子是否也要经过身体的炼狱和精神的洗礼才能判若两人呢?

今天的孩子真的应该好好读《童年》,他们太缺少爱人的观念和智慧灵动的眼睛了。

《【精】读《童年》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